地下建筑防水系统简述
主体防水:指底板、外墙和顶板的防水,本文主要分析比较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与传统防水材料在主体防水中的优势。
细部防水:主要是指收头、坑槽、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预埋件、穿墙管、桩头以及窗井、肥槽、散水、盲沟等部位的防水。细部防水的设计原则是“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对于相同细部防水,可供选择的细部构造图很多,但选择适合的很重要,渗透结晶防水也遵循这些原则。细部防水很重要,它往往会关系到整个防水体系的成败,其成败的关键大多是节点图的选择和施工操作的管控。
水泥基渗透结晶涂料特性:
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混凝土抗渗性、抗碳化性、抗冻性、裂缝修复性及无毒、环保性。
具有快凝早强的特性,在防水施工结束后马上就可以进行其它工程的施工。
具有使用的多重性,除了防水堵漏外,还能进行诸如麻面、缺损等其它混凝土结构缺陷的修补,并对基面要求不高。
在结构基面有坚硬的防水结膜,在结构内部能产生可不断激活的渗透结晶,使之与混凝土结构同时存在,具有持久的防水性能。
地下建筑主体防水分析比较
1. 底板防水
传统的底板防水是靠防水片材的不透水性和片材接缝的不透水性来实现的,要想实现百分之百无漏点,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有大量桩头等复杂构造的底板。传统的防水材料一般都要做50MM细石混凝土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一旦有漏点进水,它就会夜以继日的吸水,直至保护层饱和,在这种情况下,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实质充当了窜水层和蓄水层。所以,传统的底板防水体系一般都是无效的。
底板防水选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时、不需要做50MM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所以它不存在窜水层和蓄水层的问题。材料干撒后直接浇筑混凝土底板,这样材料就会较均匀地掺合在混凝土表层,从而实现底板混凝土自防水的效果,这是十分科学的。
在工期上,选用渗透结晶也具有很大优势,它可以理解为负工期,因为它与传统防水比省略了找平层、保护层和隔离层。在综合造价上,选用渗透结晶也具有很大优势,因为它与传统防水比省略了找平层、保护层和隔离层。
2. 墙面防水
墙面防水渗漏的不多,如果出现渗漏很直观的就会被发现,渗漏的原因一般是混凝土空洞或纵向裂缝,穿墙螺栓、第一条水平施工缝和后浇带也是薄弱部位容易出现渗漏,外墙出现渗漏很容易修复,而且不会反复。
墙面防水选用涂料类比较科学,首先涂刷整体无接缝,这对外墙防水非常有利;其次粘接一般也都不会有问题,所以空鼓、窜水和下垂也不会出现;第三是收头容易处理,一般不存在牢固隐患;甩茬也容易搭接,也不存在难度隐患。相反,选用传统防水片材则不具备这些优点。
渗透结晶具备以上优点,而且受后续施工和交叉作业的破坏也很小,涂刷渗透结晶完全能够达到一级防水的验收标准,同时在工期和造价上渗透结晶也具有很大优势。
3. 顶板防水
顶板防水发生渗漏的很多,而且修复后经常反复,这是目前建设单位比较痛苦和开始重视防水的重要原因。传统的顶板防水一般选用两道防水片材,片材在顶板施工比较容易、隐患也较少,施工完成后都要做蓄水验收,基本都没有问题,后期出现渗漏时防水施工单位也不承担太多责任。那么,为什么顶板会有那么多渗漏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续施工和交叉作业对防水层的破坏很难避免,这对于绝大多数施工管理人员是有深刻感受的,在此不做详细解读。
选用渗透结晶和防水片材的复合做法,则可以大大减少顶板渗漏的可能性,因为渗透结晶受后续施工和交叉作业的影响很小,而且不窜水并且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施工工艺
基层清理及修补→节点附加增强处理→涂料搅拌→第一遍涂刷→重复涂刷涂料至设计厚度→检查清理→保护层施工。
用水湿润施工面,使施工面潮而不湿。防水涂料施工可采用喷涂和涂刷法。涂刷法常用硬毛刷子(采用人造纤维为较佳)施工涂刷。若以喷涂方式施工,可采用坠式斗或活塞浆式器材。一般涂刷二遍,涂层要求均匀,各处都要涂到,涂层太厚养护困难。涂刷时应注意用力,来回纵横的刷以保证凹凸处都能涂上并达到均匀。
喷涂时喷嘴距涂层要近些,以保证灰浆能喷进表面微孔或微裂纹中。在第一遍防水涂层完成后,用手指轻压无痕, 4h 后即可以进行第二遍防水涂层施工,如太干则应先喷水湿润养护,防水层搭接宽为 100mm ,施工时在搭接处用水湿润后直接施工防水层。对于易产生变形的缝隙,应选用其它柔性材料和渗透结晶型涂料结合使用。对水平地面或台阶阴阳角必须注意将防水涂料涂匀,阳角要刷到位,阴角及凹陷处不能有防水涂料的过厚的沉积,否则在堆积处可能开裂。